- 中大商學院研究發現跨國企業母公司開展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有利于海外子公司的運營
- 2020年12月10日 來源:廠商供稿
提要:"要讓當地利益相關者了解子公司的價值觀,這種直接的方法較為可取,遠勝于只由遠在千里之外的總部發表消息."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0年12月10日 - 新冠疫情爆發后,推行企業社會責任(CSR)計劃實在極之困難,不僅要講求實際用途和意義,還要兼顧不同團體的觀點和利益,并要計算成本效益,即使是專注本土巿場的企業也不易應付.
對于業務遍及五湖四?;蛘呖缥幕h境的跨國企業,這更加是難上加難,尤其是目前各界不斷評估各企業對于抗疫及援助有需要人士的意愿.
有鑒于此,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教授參與的團隊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跨國企業母公司展開CSR活動有利于海外子公司在所屬巿場的運營.
以往的研究傾向于探討整個企業集團層面的CSR影響力,但這項由中大商學院管理學系教授牧野成史聯同卡爾頓大學蔣國梁教授和堪薩斯城密蘇里大學丁載澈教授合作進行的新研究卻另辟蹊徑,深入了解CSR如何影響跨國企業的海外子公司.
這項研究的題目為《母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與海外子公司表現:信號理論》,從三個數據庫內交叉引用和分析了196家日本公司在2002至2014年間有關財務、海外投資與CSR活動的信息.
爭取當地利益相關者認同
對于跨境經營的公司來說,利益相關者的認同是至關重要的.在橫跨多個不同司法地區運營的公司,必須兼顧每個市場中的本土利益相關者,其中包括公共和私人界別,還有普羅社群.對子公司的營運來說,這些群體合共擁有極大影響力,例如授予經營許可證和牌照,以及組成關鍵的供應商或客戶群體.
只有當這些利益相關者認同和滿意這些公司在社會和環境方面的經營實踐,才愿意認可和支持其當地業務.
一些跨國機構雖然擁有大量資源并可迅速拓展新市場,但問題可能在于缺乏在當地經營的往績,因此未能成功與當地利益相關者建立關系.
母公司發布信息以說明其社會和環境立場、致力于建立正面工作環境和提高產品素質,及以可持續方式維持發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應對這個問題.這種所謂遙距"信號"可以為子公司的當地利益相關者提供信息,有利于奠定良好關系的基礎,尤其是當子公司在當地的知名度較低時.
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這種影響取決于子公司的活動.
牧野教授表示:"我們發現,從事生產的跨國企業子公司往往牽涉更多不同范疇的利益相關者,即是說,這些利益相關者有更大動機和更多方法去了解當地企業的CSR價值觀."
他補充說,生產機構的利益相關者通常包括工會、當地供應商和非政府環保組織,他們都付出很多心力,從生態、經濟和社會影響等角度監察這些跨國公司的運營.
他表示:"換句話說,他們不會太依賴企業總部發布的信息.生產機構通常在環保方面的影響較大,并且開設較多高技能和高薪職位,表示他們對當地經濟和社群舉足輕重."
利害關系更大,表示附屬生產機構的利益相關者會有較大機會不滿足于海外企業總部發放的CSR信息.由于這些利益相關者組織分明,因此有辦法更深入了解這些公司在當地的運營情況.
另一方面,牧野教授指出從事銷售業務的跨國企業子公司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消費者,他們通常較接納企業層面傳達的CSR信息.
新聞自由與當地信息
該研究還發現,當子公司所在地區的新聞自由度較高時,跨國公司往往能夠更有效地傳達其整體集團的CSR價值觀.
牧野教授表示,自由和開放的媒體不僅讓跨國公司向利益相關者有效傳達其CSR價值觀,還可以使這群利益相關者更容易接納和了解這些信息.
研究人員檢視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有關子公司(一旦公司已在當地建立了廣泛業務運營)在當地發布的信息如何配合母公司發布的CSR消息.研究人員發現,子公司在當地提供信息會淡化母公司CSR聲譽的"光環".
牧野教授表示:"如果當地的利益相關者看到子公司言行一致,他們會更看重這些信息,并會認為比地球另一端的總部所發布的新聞稿更貼身和切實."他補充說,當一家公司在市場上經營了足夠長的時間,有豐富的往績紀錄時,這種本地化的信息更能夠讓利益相關者判斷該公司在社會、環境和道德方面的價值觀.
宏觀來看,牧野教授認為這意味著母公司傳達的CSR信息可以為海外子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公司管理人員應積極運用.
他說:"具體來說,企業高層應設法調整集團整體的CSR消息發布量、信息素質和傳達方式,以便子公司在運營地區獲取利益相關者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他指出跨國公司應該針對各個市場定制CSR信息,而不是使用統一內容."每個市場都是不同的,因此,跨國公司應根據特定市場來調整其CSR信息,讓當地的利益相關者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其子公司的價值觀."
"要讓當地利益相關者了解子公司的價值觀,這種直接的方法較為可取,遠勝于只由遠在千里之外的總部發表消息."
參考資料:
Guoliang Frank Jiang, Jae C. Jung, Shige Makino, Parent Firm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verseas Subsidiary Performance: A Signal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ume 55, Issue 6, 2020
英文原文刊于中大商學院"中國經商智慧"網站:https://bit.ly/3otZ7zj.
關于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由六個教學單位組成,包括會計學院、酒店及旅游管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金融學系、管理學系及市場學系.成立于1963年的中大商學院,是區內首間開辦工商管理碩士(MBA)課程和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課程的商學院.現時中大商學院合共提供10個本科課程及18個研究院課程,包括工商管理碩士、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碩士、理學碩士、哲學碩士及博士課程.
中大商學院的MBA課程在2020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百強排行榜名列全球第50位,而EMBA課程亦在2020年排名全球第15位.中大的商界校友人數逾40,000人,為香港之冠,其中不少校友已躋身政府和商界的重要決策層.商學院現有逾4,800名本科和研究生,現任院長為周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