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份進口表現超預期 “穩增長”政策顯效拉動內需回升
- 2023年11月08日 來源:中國網
提要: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提高局勢,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或日益稀缺,我國全產業鏈以及成本優勢,將對國內出口份額形成一定支撐。同時,近年來我國貿易伙伴不斷拓展、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有效提高了我國應對全球供應鏈和市場波動的能力。
(記者李春暉)海關總署7日公布,今年10月份,我國進出口3.54萬億元,增長0.9%。其中,出口1.97萬億元,下降3.1%;進口1.57萬億元,增長6.4%;貿易順差4054.7億元,收窄27.9%。
分析人士表示,出口表現雖然小幅回落,但仍具有韌性,且結構持續優化,汽車、高技術制造業出口量價均有較好表現;進口表現超出預期,得益于近幾個月以來“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國內經濟運行不斷改善,進口需求得到有力支撐。
內需回暖拉動進口超預期回升
按人民幣計價,10月份進口同比增長6.4%,9月份則是下降0.8%,實現了超預期修復。結構層面,10月原油、鐵礦砂等大宗商品進口量增加。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10月份進口表現強于預期得益于量、價兩方面因素。一是我國內需在明顯回暖,帶動鐵礦石、能源、大豆等大宗商品進口增加;二是進口商品價格整體降幅明顯收窄。
自7月份政治局會議明確“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周期調節和政策儲備”以來,一系列財政、貨幣、產業政策積極發力,內需修復過程中帶動進口逐步企穩。多位分析人士表示,未來這一回升態勢將會延續。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進口需求恢復大超預期,意味著國內經濟穩中向好,隨著后續提振內需政策繼續發力,疊加雙11、圣誕等節日效應,有利于支撐進口需求繼續回升。
“從趨勢看,我國消費、房地產等距離常年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內需修復仍有較大空間,國內宏觀政策具有滯后效應,進口仍有望進一步改善。”周茂華稱。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展望未來,隨著穩增長政策逐步落地見效,對實際進口需求的拉動作用將繼續走強,同時11月召開的進博會可能也會對后續進口需求起到階段性的提振作用,加之去年同期基數走低,預計11月進口額同比改善的趨勢將會持續。
未來出口有望持續改善
按人民幣計價,10月份出口同比下降3.1%,降幅較上月小幅擴大,主要受外需整體偏弱拖累。
王青表示,歷史數據顯示,我國出口與全球制造業PMI指數走勢相關度較高。“10月全球及歐美制造業PMI指數均有所下滑,外需整體偏弱,出口商普遍反映訂單不足。”
但是出口表現仍具有韌性,結構持續優化,汽車出口延續高位。“制造業轉型升級正在塑造出口新動能。”王青稱,“背后是我國在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在包括歐盟等發達經濟體在內的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占比大幅提升。”
展望未來,分析人士認為,隨著海外市場迎來超級購物節、圣誕節等,部分出口將會轉移至11月、12月。“我國外貿品類齊全、結構優化,未來幾個月,隨著海外市場進入傳統消費旺季,出口表現將逐步改善。”周茂華表示。
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認為,我國的供給優勢奠定了出口韌性,未來供給優勢對出口韌性的作用會更加顯著。“面對海外復雜的地緣政治變化、高利率環境和經濟層面的滯脹趨勢,我國供給側的優勢將繼續保持,對出口將形成積極拉動。”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表示,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提高局勢,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或日益稀缺,我國全產業鏈以及成本優勢,將對國內出口份額形成一定支撐。同時,近年來我國貿易伙伴不斷拓展、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有效提高了我國應對全球供應鏈和市場波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