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食第一股來伊份不好過:盈利狀況不佳 轉型不被看好
- 2019年11月14日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提要:來伊份轉型的問題不是說做線上還是線下,而是要首先避免多渠道之間的摩擦。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來伊份”)的轉型,似乎不算成功。
來伊份轉型的問題不是說做線上還是線下,而是要首先避免多渠道之間的摩擦。
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來伊份”)的轉型,似乎不算成功。
來伊份近期發(fā)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當季度實現(xiàn)營收29.14億元,同比增長2.39%;歸母凈利潤1506.72萬元,同比增長12.38%。
不過,報告期內,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對來伊份的凈利潤產生較大影響,扣非后歸母凈利潤變成虧損824.96萬元。
2016年上市后,來伊份的盈利狀況走上極速下坡路,兩年內凈利跌去近九成。今年前三季度扣非后虧損額雖然相比上年同期的3332.6萬元大幅收窄,但全年形勢仍不容樂觀。
今年以來,來伊份發(fā)力全渠道融合建設,投入加大,這被來伊份方面認為是盈利效果不佳的一個重要原因,成果會在后期顯現(xiàn)。
只是,在其他零食品牌同樣猛攻全渠道運營的形勢下,來伊份還要多久才能等到那天?
盈利狀況不佳
創(chuàng)立于1999年的來伊份,是一家專業(yè)化休閑食品連鎖經營平臺,核心品牌“來伊份”“亞米”,主要產品覆蓋堅果炒貨、肉類零食、果干蜜餞等10大品類,連鎖門店數(shù)2717家。
2016年10月12日,來伊份迎來高光時刻,在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主板零食第一股”,股價曾一路沖到58.3元,總市值一度達到181.7億元。
但上市之后第二年,來伊份的盈利就開始出現(xiàn)問題。
2017年,來伊份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1億元,同比下降24.42%;2018年,情況進一步變糟,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026.55萬元,同比大幅減少89.87%。
來伊份在當時的公告中解釋稱,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來伊份加強了全渠道建設、新市場的布局、信息及管理技術投入、各領域高級技術管理人才的引進,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增加。
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公司上市之前多少可以規(guī)避一點法律法規(guī)方面的問題,而一旦上市,就被要求做到財務上合法合規(guī),企業(yè)各方面的費用都會被拿到明面上來。這樣一來,上市后的報表當然不會好看,來伊份也不例外。
來伊份有關負責人則向本刊記者解釋,來伊份目前盈利效果不好,也和現(xiàn)在的實體經濟有關。目前整個零食行業(yè)的利潤都不太好,雖然有些公司線上賣得火,但是線上的凈利潤卻比線下低。
他還表示,最近幾年,來伊份進行了一些基礎投入,門店大都開在一線城市,租金成本高,門店店員的工資也高。隨著豬肉價格的增長,供應成本也在漲價。“雖然來伊份目前的前期投入會導致利潤降低,但是這些投入的成果會在今后的發(fā)展里凸顯出來。”
轉型不被看好
目前,國內休閑食品零售市場向少數(shù)品牌集中的趨勢顯現(xiàn),而隨著線上渠道流量紅利消退,線下線上渠道深度融合成為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
來伊份也是這一轉型趨勢的探索企業(yè)之一。從2011年開始,走過幾次彎路后,來伊份最終確立了三大渠道,線下門店、線上電商平臺以及APP。今年以來,來伊份開始發(fā)力全渠道模式,線上渠道“破而后立”。
用來伊份總裁郁瑞芬的話說,2019年是來伊份的“渠道元年”,要打通APP與門店通道,全方位為線下賦能,讓門店成為“前置倉”,夯實“人、貨、場”的智慧零售新形態(tài)布局。
來伊份有關負責人向本刊記者透露,未來,來伊份將繼續(xù)在線下推進“萬家燈火”計劃,線下門店的擴張計劃不變,門店開得越多,市場占有率就越大,規(guī)模也能增加,形成規(guī)模效應。
不過,一些行業(yè)專家并不看好這一轉型模式。
中國食品行業(yè)分析師朱丹蓬分析認為,來伊份戰(zhàn)略思路不清,線上線下左右搖擺,它的電商業(yè)務起步較晚,難以追趕互聯(lián)網零食品牌,反過來做線下,線下又難以與洽洽等傳統(tǒng)渠道老大相比。
李維華認為,來伊份轉型的問題不是說做線上還是線下,而是要發(fā)揮各種渠道如經銷、代理等的優(yōu)勢,同時盡力規(guī)避各自的缺陷,比如可以在包裝、價格、品類上把產品分類,使之進入不同的渠道,避免出現(xiàn)渠道沖突,否則不但不會促進企業(yè)的發(fā)展,反而會成為拖累。
在他看來,來伊份未來的方向可以向“大特許”轉變,在結合新舊經營模式的同時,加入現(xiàn)代科技如AI、大數(shù)據(jù)和現(xiàn)代經營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