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輕人不喝瑞幸,還能喝什么?
- 2021年08月07日 來源:新浪財經
提要:8月5日,瑞幸傳來“喜訊”。據Tech星球報道,瑞幸咖啡于今年5月實現集團整體盈利,6月也延續了這一向好態勢。這意味著瑞幸咖啡提前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
8月5日,瑞幸傳來“喜訊”。據Tech星球報道,瑞幸咖啡于今年5月實現集團整體盈利,6月也延續了這一向好態勢。這意味著瑞幸咖啡提前完成了今年的年度目標。
即便如此,業內、業外對于瑞幸的擔憂仍占多數。財務造假的負面未散,陸正耀挖角瑞幸、員工流失的打擊正在進行……這讓瑞幸的前景并不明朗。而火熱的咖啡賽道、涌出的新選手,更分散了注意力。
這段時間,趁著“瑞幸跌倒”,咖啡成了投資的熱門賽道。7月23日,M Stand對外宣布完成B輪五億元+的融資;一周前,7月15日騰訊投資“Algebraist代數學家咖啡”;再早一點,6月份字節跳動成為Manner投資人;就連茶飲新貴喜茶都不愿放棄咖啡這一杯羹,7月21日Seesaw宣布完成A+輪過億元融資,喜茶入股,老股東弘毅百福跟投。
在瑞幸的故事失色之后,品牌和資本似乎都在蓄力,企圖在咖啡市場的“茫茫大海”中,尋找“下一個瑞幸”。而也許是為了區別瑞幸,尋找新的想象空間,這一輪“咖啡熱”,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精品咖啡賽道,而不是以瑞幸為代表的互聯網咖啡。
CMC資本董事張琳此前公開表示,資本的“咖啡熱”來自于當下的咖啡市場找到了“不單一依賴外部融資擴張的發展路徑”,具備更成熟的商業模型是資本投身咖啡的重要原因。“升級的需求和存量傳統供給端的錯配,是大家看到的行業基礎性機會。”
但誰又將成為“下一個瑞幸”?
從資本的投入來看,Manner似乎是最被看好的那一個。2015年成立的Manner,在2018年獲得今日資本注入的8000萬元人民幣A輪投資,此后2020年獲得Coatue、H Capital的1億美元B輪投資,進入2021年,Manner更是進入了快車道,僅上半年就獲得淡馬錫、美團龍珠、字節跳動三輪數億美元投資。
而M Stand、代數學家、Seesaw目前僅有兩輪或三輪投資。同時,從門店數量來看,也是Manner領先一步,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Manner已經在全國開出了近200家門店;而M Stand、代數學家、Seesaw仍在計劃“2021年底在全國開出100家門店”。
消費領域資深投資經理王鑫告訴燃財經:“投資方更看重的是門店是否能夠快速復制拓展、盈利能力、產品差異化、供應鏈優勢等條件,Manner和M Stand顯然已經跑通了單店模型,具備快速連鎖化的基本條件。”
只是相比于瑞幸成立半年便在13個城市開出500家店的“優異成績”,Manner和M Stand似乎都有點缺乏想象力。
同時,從品牌路徑來看,Manner選址寫字樓附近,并以小門店模式、將效率用到極致,從某種程度上與瑞幸更為接近;M Stand則重空間,定位“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星巴克”……似乎在瑞幸、星巴克之外,千億咖啡賽道難以講出新故事。
這是最好的時代,瑞幸跌倒,其他精品咖啡吃飽。但這也是充滿挑戰的時代,各種精品咖啡品牌迭出,誰能在瑞幸、星巴克牢牢把控住的咖啡市場之下,在大大小小的獨立咖啡館之間,誰能抓住消費者的心?沒人能說得準。
8月5日,科技部還刊文稱:近日一項研究表明,喝太多咖啡可能會對大腦健康造成傷害,過高的咖啡攝入量與大腦總容量減少、以及癡呆癥風險增加有關。這更是給市場增加了不確定性。
三萬資本向燃財經指出:“從需求端來看,隨著我國逐漸步入第四消費社會,人們更加關注產品本質,無品牌傾向和本土化傾向明顯。咖啡小店提供質量不輸咖啡館的精品現磨咖啡,性價比高,滿足了消費者對高質量咖啡和性價比的訴求,符合未來用戶消費觀念。”
壓力和機遇并存。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告訴燃財經:“國內咖啡賽道正在變得擁擠,但對應的整個行業也正處在快速擴容的階段,市場品牌格局尚未固化,無論新老咖啡品牌都面臨著更大的發展機遇。”
咖啡圍獵年輕人
年輕人的咖啡選擇多了起來。樓下的便利店、商場的連鎖咖啡店、街角的獨立咖啡店,還有購物車里的三頓半,咖啡消費的目的、場景和方式都發生了變化。
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聯合有數青年觀察局發布《2021青年咖啡生活消費趨勢洞察》報告指出,線下咖啡消費的場景正在變得多元化。就最經典的咖啡館場景而言,也延伸出了多樣化的體驗模式。比如主打性價比的連鎖品牌讓人倍感親切,獨立咖啡店能帶來更多個性化體驗,烘焙工坊則打造了咖啡文化的沉浸式體驗。
“飯可以不吃,但咖啡不能不喝。”作為常年缺覺的搬磚人,阿偉習慣在夜晚獨自狂歡,在白天“被迫”清醒,便利店咖啡是他的最愛,“相比口味和環境,我更在意的是等餐時間,便利店通常開在辦公區域,買個面包或包子當早飯,再順便帶上一杯咖啡,成了我開啟‘社畜’模式的儀式。”
有時一杯不夠,阿偉下午也會叫個咖啡外賣。“通常都是跟同事一起拼單,一般是瑞幸或者麥咖啡。”阿偉坦言,自己對咖啡的品質要求并不高,咖啡對于他而言不是“小資情調”,而是生活剛需。
與阿偉不同,情調和儀式感對于嘉敏來說非常重要。身為顏值教徒的她,更多看重的是咖啡店的環境和咖啡的造型,為的就是“成圖率”。打卡潮流咖啡店或潮流單品是嘉敏周末的正經事。在上海這座全世界咖啡館最多的城市,網紅咖啡館數不勝數,從粉嫩少女風、ins風、卡通主題風,到歐式冷淡風一應俱全,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僅僅在浦東新區的陸家嘴(11.330,?-0.08,?-0.70%)街道就有150多家咖啡館,完全可以做到次次打卡不重樣,我也喜歡探新店,貪圖新鮮就一定有翻車的可能性。”嘉敏覺得自己對咖啡品牌沒有什么忠誠度可言,但相對來說去M Stand的幾率要高一點。
“作為一家連鎖咖啡店,M Stand卻沒有其他連鎖店那樣明顯的統一化和標準化,甚至每家店都有獨特的裝修風格,所以每逢新店開張,我必去打卡。而且還有用燕麥曲奇餅干制成可食用的杯子,各種獨特造型的甜品。”
這也是M Stand的殺手锏——在眾多精品咖啡中,創意咖啡和工業風設計是M Stand的兩大特色。這也為它贏得了眾多擁躉。在M Stand工業風的咖啡店,喝咖啡順便咬口咖啡杯,再吃一勺造型及質感酷似水泥的蛋糕,再打開手機分享到小紅書,嘉敏覺得自己度過了充滿儀式感和幸福感的一天。
Manner則贏得了注重消費感受的喬夏青睞。就在上個月,喬夏特意跑到東直門來福士廣場的Manner Coffee排隊打卡,就為買一杯Manner與野獸派聯名推出熊貓拿鐵。“除了好喝的聯名咖啡,還送了野獸派熊貓香水小樣、nano袋子周邊。”
“一杯15元的熱拿鐵也能有拉花,你敢信嗎?”第一次去Manner,喬夏就被驚艷到了。一杯熱拿鐵官方售價為20元,但只要自帶杯子就能減5元。
“咖啡吸管也是用咖啡渣做的,還推出了很多聯名款外帶杯套向顧客傳達環保理念。”這與喬夏踐行的可持續生活方式不謀而合。平日里她不僅會自帶杯子去Manner買咖啡,還會將過期的咖啡豆留下用來插干花,并用咖啡渣做栽培植物的肥料。
同時,沒有外賣的不足也成為了喬夏看中的優點。“因為外賣會影響咖啡的口感,而且只有面對面交流,才能強烈感受到咖啡帶給人們的連接感。”喬夏表示,“我和好幾個Manner的咖啡師都成了不錯的朋友,他們不僅能做出好喝的咖啡,而且很有趣也很有個性,讓喝咖啡這件事有了更多附加的價值。”
還有更多咖啡成癮人游走在獨立精品咖啡店之間。“淺焙、中焙、還是深焙?手沖、冷萃還是冰滴?花韻、堅果韻還是辛香韻?”聽于然跟咖啡師的交流就知道是個老饕,他最常購買的是現磨咖啡,比較偏愛淺烘或者酒窖的埃塞俄比亞耶加雪菲。
于然對店面大小和風格完全不關心,他更關注咖啡本身的品質,講究咖啡豆的產地和烘焙方式,獨立精品咖啡店是他最常光顧的類型,但他的苦惱在于很多獨立精品店都局限于本地化,甚至在本地也沒開幾家,想喝杯理想咖啡成本有點高。
逃不出瑞幸、星巴克的影子
自上世紀80年代速溶咖啡首次進入中國,到品質咖啡的新浪潮席卷而來,期間不過40載。咖啡,已然從一開始的“身份象征”和“社交貨幣”,成為我們的日常消費品,代表了當代青年的一種生活方式。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開出第一家店時,咖啡還是彰顯身份和品位的消費符號。知乎上甚至有一個提問,“第一次去星巴克怎么裝得像個老手?”至今已有1519個回答。
數十載過去,咖啡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起初,便利店咖啡,以及以瑞幸為代表的互聯網咖啡憑借性價比、便利性成為年輕人消費首選。但如今,隨著消費升級,以及Manner、Seesaw等精品咖啡店走入消費者視野,精品咖啡占據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阿偉常去光顧的便利店也走上了精品的路子。“前兩個月下樓買咖啡的時候,發現便利店原有的自助咖啡機被撤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的一個?落改成了咖啡臺。白色的品牌名字‘不眠海Sober Hi’懸掛在咖啡臺的上方,有兩個咖啡師為消費者現場制作,除了咖啡還有現制茶飲。”阿偉表示。
這也是投資人關注的下一個賽道。朱丹蓬表示:“隨著咖啡消費人群的增多,需求的增大,消費者對咖啡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難預見,未來精品咖啡會有更大的市場增長。”
三萬資本則認為:“精品咖啡賽道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高增長潛力的品類,其擁有現磨和速溶所不具備的便捷性,且兼具品質,符合人們對咖啡便捷性的追求。”同時,目前精品咖啡賽道尚未出現占領用戶心智的市場領先者,這也給投資人提供了想象力和空間。
“目前投資人更看重能夠在產品力、營銷、創新性等方面實現突破的新興企業,有潛力出現爆款單品的咖啡連鎖品牌。”三萬資本指出。
資本快速反應。據然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咖啡賽道相關項目融資事件近20筆,從“劫后重生”的瑞幸,到線上新銳品牌三頓半、永璞和時萃等,走精品咖啡小店路線的Manner和M Stand……其背后資方既有紅杉中國、高瓴、IDG資本、CPE源峰這樣的頭部VC/PE,也不乏騰訊、美團龍珠、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而誰能成為下一個領先者?Manner被討論得最多。2015年Manner誕生在上海一條弄堂里,僅僅2平米的店只能被稱作檔口。在誕生的前三年,Manner都不溫不火,三年僅拓展3家門店。直到2018年,“風投女王”徐新掌舵的今日資本為其注入8000萬元人民幣投資,Manner才開始加速度。
但Manner也存在質疑。燃財經曾于7月26日到訪Manner咖啡北京SKP-S店,早上11點30分至12點左右、半個小時的時間里,店內僅有燃財經和另外一位顧客。36氪曾報道,Manner在深圳、北京兩地門店每日銷售額大概在1萬元左右,蘇州、成都門店業績更差。與之對比的是,據AI財經社報道,瑞幸咖啡門店每天的現金收入在1300萬元左右。
同樣受資本青睞的M Stand則直接喊出了“中國新一代年輕人的星巴克”的口號。Seesaw在創意咖啡之外,也注重空間。資料顯示,目前Seesaw共開出30多家門店,主要開在一線城市的高級購物中心,在選址時, Seesaw也傾向于人流量大的購物中心和寫字樓,并提供舒適的消費空間。
只是空間到處都是,大熱的%Arabica、各個城市散落的獨立咖啡館,都是提供空間的場所。M Stand和Seesaw需要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和獨特的吸引力,才能制勝。
同時,在5200家瑞幸門店、5135家星巴克門店的夾縫之中,如果僅僅只是跟隨瑞幸和星巴克的路子,是被甩開還是能夠實現超越,還是未知數。
資本押寶
“中國有可能成為咖啡消費大國嗎?”業界拋出了數年的靈魂之問,答案正在浮現。據《2017-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統計,我國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遠遠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預計到2025年,我國將成為萬億級的咖啡消費超級大國。
但咖啡賽道,繼半年開出500家門店、17個月登錄資本市場的瑞幸“神話”之后,似乎再無故事。而瑞幸財務造假、神話破滅,市場卻亟需新故事。無故事和要故事之間,就是市場的機會所在。
朱丹蓬指出,從目前來看,中國咖啡消費仍然處于快速擴容期,消費裂變為超高端、高端、中端、中低端、低端多個細分市場,業態呈現多元化的特征,消費空間持續擴容,這也可以容納更多的品牌進入,“隨著新生代人口紅利的疊加,到2023年之前,中國的咖啡市場還會有很多進入和發展的機會,正好是資本加碼、品牌快速擴張的紅利期。”
市場也證實了這一方向。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我國今年已經新增近1.1萬家咖啡相關企業。在咖啡文化最為發達的上海,近一年就新增了340家咖啡相關企業。
但精品咖啡走出了和瑞幸不一樣的模式,“燒錢搶市場”也不再可取。“咖啡領域的發展已經結束跑馬圈地階段,進入優中選優階段,階段不同導致打法也不同。”朱丹蓬認為,2018年咖啡消費的整體人群基數還不夠大,大搞補貼是為了跑馬圈地,但如今咖啡消費者的滲透率已經很高,投資人投資企業時會優中選優,考慮咖啡的品質、調性、場景、服務體系等。
事實也是如此。如今的本土品牌們并沒有像瑞幸初期那樣瘋狂開店,截止目前Manner已經開出近200家店,但85%集中在上海,這對于未來要“挑戰星巴克”的連鎖品牌來講,布局和速度都太過保守。同樣的,年初至今幾個月內,M Stand在華東及華南地區進行拓張:從上海一地拓展到杭州、寧波、深圳和廣州等地,門店規模由最初上海10家店,以單月超10家新店的速度實現數倍增長。
王鑫指出,瑞幸咖啡從模式上說,最大的錯誤在于過于強調速度而忽視了零售業非常重視的單店模型,導致整個商業模式最終無法自圓其說,最終不得不造假。而通過高補貼是典型的流量玩法吸引來的消費者也并非品牌的忠實用戶,也直接影響了品牌的毛利率和復購率。
“連鎖企業的底層邏輯是跑通單店模式,通過提供好的產品,合理的定價等實現單店盈利,然后再進行復制,逐步連鎖化,形成市場規模。前有瑞幸快速擴張的失敗案例,現在的咖啡連鎖品牌和資本都比較理性,燒錢大戰應該不會再出現。”王鑫表示。
中國年輕人需要自己的咖啡品牌。三萬資本表示,瑞幸就是典型中國需要的品牌,如今各種進化后的瑞幸模式也在重出江湖,越來越多的千店品牌會出現,在用戶培育和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后,中國咖啡小店有機會開到更加下沉的四五六七線城市,可能出現中國的萬店咖啡品牌。
朱丹蓬則認為,盡管有為數眾多的本土咖啡品牌受到資本青睞,但要誕生下一個“瑞幸”可能性并不高。從規模來看,星巴克、瑞幸咖啡已經布局了數千家門店,并且通過模式創新已經解決了消費者的大部分痛點。在頭部品牌已經形成品牌護城河的前提下,后來者要獲得細分市場的知名度不難,但要達到全國性的規模和影響力較難。
瑞幸之外,中國能否誕生一個新的、屬于自己的千億咖啡巨頭,結果仍在薛定諤的盒子中裝著、難以知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咖啡市場已經發展且分化,單一的瑞幸或者星巴克都不是答案。
而對于各大咖啡品牌來說,現在正是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