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增資擴股流產:資本投資新能源汽車愈加謹慎
- 2019年07月01日 來源:新京報網
提要:日前,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于6月11日向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申請暫時終止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新能源”)公開掛牌增資事項。雖然此前長安汽車方面稱,有多家投資者有投資意向,且已進入深入談判階段,但最終卻以撤銷掛牌申請收場。
長安新能源增資擴股暫時終止。業內人士指出,資本市場已邁出“熱錢”時代,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投資越來越謹慎。
日前,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于6月11日向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申請暫時終止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長安新能源”)公開掛牌增資事項。雖然此前長安汽車方面稱,有多家投資者有投資意向,且已進入深入談判階段,但最終卻以撤銷掛牌申請收場。
對此,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認為,對于投資方來講,注重的是企業發展空間,以及未來獲得的回報。進入2019年,車市的下行,新能源補貼的退坡,以及長安汽車國有企業的身份,引進新的投資方,長安不能完全地把控股權交出去。
此外,長安還面臨不小的業績問題。而此次增資擴股的失敗,或許也將長安汽車目前的經營問題進一步凸現出來。
增資不順
據悉,長安新能源是長安汽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首次嘗試。2018年10月22日,長安新能源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擬通過公開掛牌增資擴股引入不少于3家戰略投資者,合計認購新增注冊資本不低于1.03億元,對應增資后合計持股比例不低于51%(單個投資人投資金額不低于5000萬元,持股比例不超過30%)。
彼時,長安汽車對擬引入的戰略投資者要求為:投資者的主營業務與長安新能源或長安汽車具有密切的關聯,能夠與長安新能源形成戰略資源的協同效應(包括但不限于新能源、互聯網等相關企業);知名投資企業或大型產業基金,具備豐富的投資運營管理經驗,能夠為增資人公司治理、資本運作提供先進經驗和資源。
但此項目于2019年2月28日到期后進入延期階段。從這一系列跡象來看,投資者對長安新能源掛牌增資的熱度,恐怕并沒有其描述的那么高。隨后,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近8個月后,長安新能源于今年6月宣布終止此次公開掛牌增資擴股申請。
對此,長安汽車方面表示,自去年10月掛牌以來,長安新能源增資項目吸引了200余家投資者參與商談,但進入2019年,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補貼退坡及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趨緩,長安新能源的意向投資者在兜底承諾、資產獨立性等方面的要求更加趨于保守,在涉及改革的一些核心條款上主要投資者與長安汽車產生了分歧。“為了最大化保護國有資本和上市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長安汽車決定暫時終止此次增資項目,優化融資方案。”
同時,長安汽車還在公告中表示,后續還會進一步優化新能源科技公司混改方案,擇機引入社會資本,增強新能源科技公司核心競爭力,穩步推進公司新能源戰略“香格里拉計劃”。
業績“硬傷”
長安汽車發布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2019年5月,長安汽車集團銷售新車11.35萬輛,同比下滑34.7%;1-5月累計銷售新車68.36萬輛,同比下滑32.9%。自主品牌方面,長安品牌5月銷售新車10.35萬輛,1-5月累計銷售新車55.86萬輛。合資品牌方面,長安福特5月銷售新車7418輛,1-5月累計銷售新車5.9萬輛,同比下滑70.3%;長安馬自達5月銷售新車9522輛,1-5月累計銷售新車5.2萬輛。新能源汽車方面,今年5月,長安新能源銷售新車4473輛,同比大跌53.5%;1-5月累計銷售新車1.8萬輛,同比下滑20.6%。
此前,長安汽車于2017年正式提出“香格里拉計劃”,計劃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1000億元,2025年前將研發三大新能源專用平臺,推出33款新能源產品;到2025年,長安汽車將累計推出涵蓋小型車到高性能跑車的全譜系車型,并將停止生產傳統意義的燃油車型。
“香格里拉計劃”發布后不久,長安新能源在2018年5月正式掛牌成立。隨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長安新能源先后經歷了資產重組、掛牌增資等精簡成本和尋求資本支撐的過程。
新能源業務的停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長安汽車集團整體的發展勢頭。長安汽車2019年一季報顯示,總營收、凈利潤雙下滑,其中凈利潤虧損的缺口更是擴大至21億元。這也是繼2018年第三、第四季度之后,長安汽車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虧損。
資本投資愈加謹慎
業內人士表示,資本市場已經邁出了“熱錢”時代,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投資越來越謹慎。在長安新能源之前,試圖以新能源作為融資賣點的企業不止一家,尤其是造車新勢力車企方面。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造車新勢力的融資規模已經超過1700億元。其中,蔚來、威馬、小鵬等10家車企的融資總額已超過1000億元。 “明天很美好,但你要能熬過今天漫長的夜晚。”在業內專家看來,之前資本市場對于新能源未來的市場確實比較看好,但隨著市場產品、品牌競爭的加劇,比較越來越多,并不是所有與新能源相關就獲得了“通關密碼”,還要看企業的產品硬實力。
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今年3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稱,2019年將是造車新勢力的倒閉年,直言中國的上百家造車新勢力中,沒有任何一家值得投資。張維以蔚來、威馬、小鵬等頭部造車新勢力為應對補貼退坡而漲價為由,稱從階段數據來看,造車新勢力唯一能統一的特點就是“燒錢”,但燒錢不節制只會讓投資者離得更遠,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地雞毛。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企業相比造車新勢力,尤其是如長安汽車之類的國企,其轉型和決策流程的冗雜,并不是資本市場的最佳選擇。傳統車企在這一方面,有著天然的劣勢。長安新能源雖然在業內有著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但總的來看,其銷量并非名列前茅,與比亞迪和北汽新能源等企業過萬的銷量有著一定的差距。此外,長安新能源在產品平臺建設等技術方面于近年也并未取得進展,成為新能源的頭部企業還需要時間。
與此同時,新能源的熱度也有所放緩。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5月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9.7萬輛,同比增長5.4%,增速明顯放緩。可以想見,當資本的風口退去,新能源失去大量的資本支撐,此時才是大洗牌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