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次獲注資產品仍乏力 騰勢成雞肋?
- 2019年05月30日 來源:新京報
提要:5月17日,比亞迪發布公告顯示,根據騰勢新能源業務發展需求,股東比亞迪和戴姆勒同時增資1.5億元,雙方持有的股權比例各自保持50%。而此前在今年的2月,比亞迪和戴姆勒共同向騰勢新能源注入資金4億元。
比亞迪和戴姆勒再注資3億元,騰勢注冊資本增至48.6億元;連續虧損4年,資產負債率高達84.04%
連年虧損的騰勢汽車能否起死回生?這對于其股東方比亞迪和戴姆勒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仍對這家企業抱有十足的希望。
5月17日,比亞迪發布公告顯示,根據騰勢新能源業務發展需求,股東比亞迪和戴姆勒同時增資1.5億元,雙方持有的股權比例各自保持50%。而此前在今年的2月,比亞迪和戴姆勒共同向騰勢新能源注入資金4億元。
可騰勢的表現卻一直不盡如人意。據記者了解,2015年-2018年四年間,騰勢連續虧損,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2018年12月31日,比亞迪又為騰勢提供了高達6.15億元的擔保,維持其生存。
對于頗為讓人唏噓的經營狀況,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騰勢雖然背靠比亞迪和戴姆勒兩棵“大樹”,但沒有叫座的產品、沒有迎合市場需求,再多的資金都難掩其頹勢。
增資步伐持續跟進
事實上,這次增資并不是騰勢因經營困境而獲增資支持。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5月,比亞迪子公司比亞迪汽車工業和戴姆勒分別向騰勢增資5億元人民幣,騰勢注冊資本由23.6億元增加至33.6億元;2018年5月28日,比亞迪汽車工業與戴姆勒各自再次向騰勢增資4億元,其注冊資本增至41.6億元。
今年2月,股東雙方分別再次向騰勢增資2億元用以研發和運營,騰勢的注冊資本增至45.6億元。
而本次股東雙方再增資共計3億元,其注冊資本也增加至48.6億元。相較于原有的注冊資本已經翻倍。而在增資完成之后,雙方仍保持50:50的股權比例不變。
公告顯示,本次股東雙方的增資用來日常經營及新產品研發,主要用于研發費用、專用設備及模具投資、新產品宣傳費用、銀行本金的償還及利息支出及服務網絡建設等。
按照騰勢此前的規劃,騰勢銷售渠道分為聯合經銷商和專營經銷商,其中聯合經銷商為奔馳核心經銷商店共計39家,專營經銷商共計15家。但是由于產品幾乎空白,在2017年前后,部分聯合經銷商已經名存實亡。此外,據記者走訪線下4S店發現,目前騰勢的產品渠道覆蓋基本名存實亡,銷售乏力。
但據騰勢相關負責人員在5月18日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目前騰勢內部正進行產品和銷售渠道的戰略調整,騰勢新能源也正在加速對渠道的轉型升級,未來也將正式并入奔馳的銷售體系。
連續4年虧損,團隊分崩離析
盡管如此,自2015年開始,騰勢并不好過。
數據顯示,2015年-2018年騰勢汽車銷量分別為2888輛、2287輛、4713輛、1974輛,2016年-2018年騰勢汽車銷量同比增長分別為-20.81%、106.08%、-58.12%。
業績方面,2015年-2018年,騰勢營業收入分別為4.84億元、4.32億元、9.75億元、4.7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69億元、-13億元、-4.77億元、-8.88億元,連續四年虧損。而在資產負債率方面,2015年-2018年分別為65.42%、98.74%、84.29%、84.04%。
而在今年,虧損依然延續。今年1-3月,騰勢營業收入為0.35億元,凈利潤為-0.44億元。
連年的虧損,讓騰勢的團隊也分崩離析。據相關媒體報道,騰勢原本四百余人的團隊,目前僅剩四十多人進行收尾交接事宜,原來負責銷售管理、渠道拓展等部門都已經分流,留下最多的是售后服務團隊的人,剩余的員工已經全部撤離或遣散。其中,騰勢銷售市場副總裁胡曉慶也早已經離開騰勢回到比亞迪負責對公業務。
產品線單一到極致
業內人士表示,騰勢汽車的銷量和業績不佳,來源于過于單一的產品線。雖然比亞迪作為國內屈指可數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但這并未對騰勢的產品線帶來明顯的增益。目前騰勢官網顯示的在售車型僅有騰勢500時尚版和榮耀版,車型可以說是單一到了極致。
“從2010年成立至今,騰勢可謂不溫不火。”這是媒體分析人士對于騰勢的評價。在業內看來,騰勢成立之初,在比亞迪和戴姆勒的背書之下,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此高的起點,為何如今卻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雞肋局面?
在品牌上,戴姆勒的品牌號召力不容置疑;在技術上,比亞迪在新能源三電技術尤其是動力電池上優勢明顯。此外,騰勢成立之時,正趕上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風口,時機不可謂不好。但據一位在新能源領域從業多年的工程師向記者透露,產品是騰勢最關鍵的缺陷所在。
在產品技術方面,騰勢500的續航里程為500公里,但這一續航里程在如今更新快速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并不鮮見,續航里程超過500公里的車型比比皆是。而在價格方面,騰勢卻以動輒近30萬的售價,遠超競品。
而據記者了解,在此前,騰勢的產品研發設計由比亞迪和戴姆勒共同完成,在生產、品牌運營和銷售及策略方面,都是交由比亞迪主導。也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奔馳自身平臺的EQ電動車即將上市,比亞迪本身的新能源規劃也正按部就班地進行,兩大股東方對于騰勢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如從前,目前持續注資或許只是保留其難得的造車資質。
顯然,面對如今競爭兇猛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單純的注資已經無法滿足騰勢未來的發展。在進行銷售渠道調整之后,產品仍是其面臨的主要問題。變化,仍是騰勢未來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