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好醫生凈虧損收窄 互聯網醫療靜候利好政策落地
- 2019年08月07日 來源:新京報
提要:8月6日下午,平安好醫生公布2019年中期業績。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總營收22.73億元,同比增長102.4%;凈虧損2.73億元,同比降低38.6%。
8月6日下午,平安好醫生公布2019年中期業績。財報顯示,報告期內總營收22.73億元,同比增長102.4%;凈虧損2.73億元,同比降低38.6%。
此次財報中,值得關注的要點包括:
上半年凈虧損2.73億元,同比降低38.6%;
付費用戶保持高增長,月付費用戶(MPU)達222.9萬,同比增長61.2%;
核心業務在線醫療收入3.36億,同比增長80.5%;
健康商城業務to C和to B兩部分的毛利率進一步降低至10%、4.7%。
從營收結構來看,平安好醫生仍然以健康商城(即醫藥電商)為主要收入來源,不過毛利率高的在線醫療業務收入正快速增長,并有望在新品推出后進一步擴大營收占比。
仍未盈利但凈虧損已收窄
報告期內總營收22.73億元,同比增長102.4%;凈虧損2.73億元,同比降低38.6%。
上半年凈虧損收窄的主要原因,是平安好醫生降低了市場營銷及管理費用。報告期內,平安好醫生的銷售及營銷費用占收入的比率從2018年上半年的42.0%下降至16.6%,管理費用占收入的比率從2018年上半年的33.5%下降至23.9%。
但費用減少并未影響平安好醫生的用戶增長,說明公司的運營效率在提升,具體到各項運營指標來看,平安好醫生仍處于獲客的高增長階段,上半年注冊用戶數達2.89億人,過去12個月累計增加6130萬人;月活躍用戶數和月付費用戶數分別達6270萬人和222.9萬人,同比分別增長29.0%和61.2%;平均付費用戶轉化率達到3.7%,較去年同期的3.1%提升19.4%。
財報顯示,平安好醫生的收入構成主要來自四方面,分別是在線醫療、消費型醫療、健康商城和健康管理與互動,上半年這四大業務分別貢獻營收3.36億、3.88億、14.54億和9370萬元。其中,在線醫療收入增幅最為明顯,較去年上半年增長80.5%。
目前平安好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健康商城,包括消費級和企業級兩部分,分別貢獻7.14億元和7.4億元,但由于毛利率只有10.1%和4.7%,平安好醫生希望將毛利率較高的在線醫療(50.5%)做大。上半年在線醫療收入占公司總營收比例為14.8%,較2018年同期略有上升。
平安好醫生CEO王濤在中報致辭里表示,與商業保險公司的合作及會員制是公司的核心業務“在線醫療”商業化的重要方向,也是目前在線醫療板塊的主要收入來源和增長動力。他表示,平安好醫生與平安保險合作的按年付費會員產品自2018年推出以來,已累計服務會員超140萬。
為了進一步做大在線醫療的蛋糕,今年6月平安好醫生推出戰略級付費會員新產品“平安好醫生私家醫生會員”,為用戶配備一對一專屬私家醫生。中報表示,在線醫療的增長主要來自于平安好醫生私家醫生會員、與平安人壽保險的問診服務協議(SLA)及在線問診各項相關服務收入。
今年4月30日網上曾流傳一份匿名的做空報告,稱平安好醫生通過數據造假誤導投資者,創造高估值的假象,給予“強烈賣出”評級。該報告稱,平安好醫生商業模式充滿疑點,運營數據、財務數據及發展愿景等三方面充滿“水分”;醫療團隊只有兩成醫生持有醫師資格,其他為客戶服務員。報告指出,平安好醫生AI問診本質上是一個簡陋的客服機器人,無法進行專業的醫療問診,商業價值幾乎為零。
在此次中報中,平安好醫生對做空報告的內容進行了回擊。中報顯示,平安好醫生的自有醫療團隊人數達1193人,簽約合作外部醫生(均為三級甲等醫院副主任醫師及以上職稱)5324名;合作醫院超3000家,其中三級甲等醫院超1400家。
此外,平安好醫生稱AI輔助診療系統提高了自有醫療團隊的問診效率,上半年日均問診量達到65.6萬人次,較2018年同期上升23.5%。
互聯網醫療政策利好不斷
在中報致辭中,王濤首先表示“這是中國互聯網醫療從業者最好的時代”。他提到,今年6月,國務院公布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突出強調了相關部門必須在今年9月底之前完成互聯網診療收費和醫保支付相關政策的制定;近日,國家醫療保障局官網信息顯示,互聯網醫療收費細則正在制定,初稿已完成,預計9月底前出臺互聯網醫療收費細則。
從2009年《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頒布以來,中國醫療改革已經走過十個年頭,政策層面不斷釋放利好是推動互聯網醫療行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動力。此前京東健康CEO辛利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以及《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相繼頒布,這一系列政策對互聯網醫療構成政策層面的支撐。
他指出,實行“醫藥分開”政策后,公立醫院的收入將只剩下服務費用,藥品和耗材收入將不復存在,醫院需要將患者當成用戶去精細化運營,將服務覆蓋用戶的全生命周期,從而彌補新政實施后的收入空缺,因此這對于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是與傳統醫院合作的好時機。
事實上,互聯網醫療的市場空間巨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前瞻與商業模式創新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91億元,同比增長51.08%。
但互聯網醫療在政策層面仍有進一步調整空間,包括近年討論激烈的網售處方藥等,市場預計處方外流后,網售處方藥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千億元。去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在醫師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后,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藥師審核后,醫療機構、藥品經營企業可委托符合條件的第三方機構配送。
但這一政策仍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由于必須依托藥店,并需要藥師審核后才能配送,電商平臺暫時無法形成規模效益。業內人士預期,網售處方藥不會“一刀切”禁止,政策層面有望逐步打破這一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