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 如何促進要素流動
- 2023年12月23日 來源:中國網
提要: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進程中,人口變化趨勢主要是“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在促進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鄉村“空心化”等社會問題。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屆時各類要素將實現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記者李春暉)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城鎮化進程中,人口變化趨勢主要是“從鄉村到城市”的單向流動,在促進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鄉村“空心化”等社會問題。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屆時各類要素將實現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如何實現?要素雙向流動尚有哪些“堵點”?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網財經專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秘書長、教授唐麗霞。
不能將鄉村振興簡單理解為逆城鎮化
中國網財經: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新型城鎮化是一種城鎮化進程,而鄉村振興又帶有逆城鎮化的特征,怎樣才能實現統籌發展呢?
唐麗霞:不能將鄉村振興簡單理解為逆城鎮化。鄉村振興不是看人口回流的數量,而是關注解決人口結構的問題。
在以往幾十年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很多鄉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到城市,讓鄉村出現了缺少青壯年勞動力的發展困境。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是把鄉村和城鎮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改變以往鄉村附屬于城鎮的狀況,推動包括人才在內的各類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創建一種新型的城鄉關系。
2022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5.22%,還有近35%的人口居住在鄉村,這個數量并不小。而鄉村當前以小農經濟為主導的業態,無法支撐起這么多人口實現共同富裕。為了實現農民增收,需要在鄉村發展新業態、培育新動能,例如數字賦能的鄉村電商等等。這就需要鼓勵高素質人才去鄉村發展、來鄉村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
要素雙向流動尚有“堵點”待解決
中國網財經:目前來看,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吸引人才到鄉村來發展,面臨哪些障礙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唐麗霞: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才。從城鎮化的經驗來看,吸引人才需要有就業機會。就業從哪里來?從不同的業態里來。但是目前鄉村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無法為年輕人提供他們想要的就業空間,缺乏對他們的吸引力。如果想要實現要素雙向流動的話,首先就要擁有更多元化的業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目前一些鄉村已經開始有了這樣一種趨勢,但是還沒有成型。
第二個方面在于一些鄉村公共管理方面的政策。比如說現在很多地方取消了城鄉戶籍限制,但是在實際執行上我們發現,從鄉村將戶口遷入城鎮比較容易,但是入鄉返鄉落戶比較難。因為落戶意味著當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認定,這與一系列集體經濟的權利相掛鉤。
人才入鄉返鄉工作、創業后,可以在鄉村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可以參與鄉村的社會管理,他可能對集體經濟發展有貢獻,但是不能夠參與集體經濟的利益分配,他的權利是不不完整的,這也使鄉村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打折扣。
第三就是鄉村的就業保障機制、職業發展評定、晉升渠道等等,與城市相比都比較缺乏。鄉村業態大多是以小微形態為主,是一種小而美的,同時大多處于起步階段。人才來到鄉村以后,缺乏職業發展的上升通道和保障。
第四就是公共服務的配套,教育、醫療等等,這些鄉村還都比較薄弱。人才來到鄉村以后,可能只把這里當成就業掙錢的地方,不是生活消費的地方。
基于鄉村在上述這些方面存在的短板,為了實現要素雙向流動、增強鄉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就需要有更多的政策來支撐。
應對鄉村人口老齡化
中國網財經: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據您觀察當前鄉村人口變化趨勢是怎樣的?有什么新特征?
唐麗霞:當前鄉村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比城市要高,這是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
90年代的時候我們在鄉村配置了很多村小,現在很多村小關停了。因為隨著城鎮化進程,學齡兒童跟隨他們的父母流轉到城鎮接受教育了。而老年人還留在鄉村。我們的第一代農民工正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面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他們中大部分人會選擇返回鄉村養老。老齡化成為鄉村人口結構的重要特征。
但是當前鄉村的公共服務中,適老化建設才剛剛起步。近期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在全國城鄉社區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老年人的需求不僅僅是吃飯,他們還需要醫療、照護、休閑娛樂等很多方面。現在我們很多鄉村的醫療機構只有一個衛生室,只能提供最基礎的醫療服務。
所以,對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應該適應當前鄉村老齡化的特征,把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完善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