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強國之路,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 2021年08月18日 來源:北國網
提要:《順勢而為,升級制勝》是一堂為校長指方向,為教培人謀出路的破局課。我們要拒絕恐慌、拒絕焦慮、拒絕盲從,明晰光明的前景,堅定“突破”的決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通過精細化管理,打造高效能打團,實現躍進式發展。
中國的教育正在變天,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議論之聲鋪天蓋地,有特別多的人持著否定態度,表示國家一刀切不妥,雙減政策是換湯不換藥,哪怕沒了培訓機構,只要有一個人在跑,剩下的人也會跟著跑起來,機構沒了可以請家教,未來家教一對一會爆火,對有錢的家庭沒有什么影響,甚至會鞏固階層的固化等等……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且牢記一件事,“雙減”政策不等于校外培訓機構一刀切!而“雙減”這一步是必須要走的,從三個方面分析,由淺入深的說。
一、人口老齡化加快改革步伐
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已經處于較高的發展水平,但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2021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中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占18.7%;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占13.5%。人口老齡化不斷加深的態勢,為我國未來產品結構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影響著經濟發展。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的政策方針都是有針對性的,我們可以解決14億人溫飽和小康這樣大的問題,就證明經濟就業的飽和是一直在轉的,但是突然從幾年前開始,年輕人開始晚婚,婚后選擇晚育或者丁克,當人們不再生孩子,那么20年后,這些一直在運轉的東西,將很有可能因為大量的人員缺口就不轉了,或者說是想轉也轉不動了,這是國家絕對不允許看到的,也是國家極力避免的。
舉個例子,在1990年,上海新生兒數量為2894人;2000年,上海新生兒數量為1148人;2010年,上海新生兒數量為380人;而在2020年,上海新生兒數量僅有156人。短短三十年,從2784人銳減到156人,而我國的總和生育率也從上世紀70年代的6%跌至現今1.3%,斷崖式下跌的生育率讓中國進入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行列。

要知道,在現代社會生育率達到2.1%,則稱為達到更替水平,簡單地說就是能維持人口數量不增不減的生育率水平,即一對夫妻生2個孩子。若生育率低于1.5%,則是跌破警戒線——生育率一旦跌到1.5%以下,就掉入了低生育率陷阱,并且很難再回升。
總所周知,日本現在進入了“無欲望社會”,早在1995年,日本生育率便跌破1.5%,引發日本官方重視后,用了25年時間,也沒能把生育率提高到1.5%以上,哪怕直接給夫妻們“砸錢”提高生育,也無濟于事。
為什么在二胎、三胎政策和管控房價的大背景下,要落地教育雙減政策?因為不管是房子、教育、醫療還是工作壓力,全部都是圍繞“生育”問題。其他不論,單說教育,在一線城市,教育成本已經占據一個家庭收入的30%,一個家庭一個月掙2萬塊錢,大概有6000塊錢是花在了教育上,因為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每個父母都帶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巨額的教育支出,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不生孩子或者晚生孩子,網上更是流傳著“自己這么努力都活得如此累,將來生個孩子,其實是在害他。”“給不了孩子一個好的生活,寧愿不生。”這類言論,所以只要影響到生育率的問題,國家政策就會圍繞這些核心的因素做調控打擊和治理。
二、教育需將回歸教育初心
從今年年初開始的大刀闊斧,表面上是廣告和焦慮引起了民怨和民憤,甚至影響了普通家庭的生育意愿,影響了人口的發展,背后就是頭部企業和資本用錢燒死了教培這個小眾行業,教育部明確規定校外不能干擾校內的正常教育秩序,但是頭部企業在資本的裹脅下,大肆攪亂行業市場,加劇行業內卷,導致中小型機構一邊苦不堪言又一邊硬頭跟上。
行業的領路人給整個教育培訓行業挖了一個大坑,追隨者們又開始一個又一個的挖坑,最后把所有人都埋了進去。雖然廣大的中小機構是非常無辜的,他們既玩不起資本,又燒不起廣告,只知道踏踏實實的干活,踏踏實實的教學,可覆巢之下,焉有安卵。

并且在資本的助推下,有太多業務能力好的老師,都在校外的培訓機構,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加以管控的話,那么以后公立學校就很難再有經驗豐富的老師任教了,這將是對整個國家教育體系的巨大打擊,而作為老百姓,這個才叫喪失起碼的教育公平性,這才是國家重拳出擊的本質之一。
三、教育的目的在于社會分層
對于教育的核心價值,80%是服務于社會,20%是傳播知識,啟迪智慧。從小到大我們都被家長或者長輩們灌輸著一種思想:“只有學習才有出路,只有接受教育才有出息,只有提高學歷才能改變命運。”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培訓機構開始超綱、超前教學之后,教育開始變得不公平,越來越多的機構背棄初心,甚至有機構打出“如果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這樣的廣告,傳遞出激進式價值觀,加重家長與學生的焦慮,讓大家的認知產生偏差。
一些家長會認為我們都應該去985、211,為了高分,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變成應試教育流水線上的統一零件,但國家不需要囤積這么多高學歷的大學生,國家和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教育是有傾向性的,所以國家調整了普高和中職的招生比例,要求要達到5:5,并大力支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旨在培養更多有一技之長的人才。

教育淘汰機制,并不是淘汰孩子,而是淘汰那些對教育認知和理解還停步不前的家長們,而他們恰好連累了他們的孩子而已。
四、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國家的教育理念正在轉變,“堅持學生為本,遵循教育規律。”,我們務必要順應國家政策,轉變教育理念,做真正的教育。雙減政策也并沒有完全取締學科類機構,我們在響應政策的同時,也可以思考,如何在場地不變,人員不變的情況下,讓之前的學生還能接著學?簡單的舉一個小措施。
周一到周五機構完全有施展的空間,因為周一到周五,家長最忙,沒空管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而傳統的小飯桌和托管,僅僅能解決孩子吃飯睡覺的問題,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個人素質的提升,根本就涉及不到,而這一塊又是家長最迫切想要得到的,所以必然會興起一種新型的托育模式,代替家庭,實現育兒的一個環節,教育不光要教知識,還要育品質,某而思成立比心課后成長中心,也是看到這塊市場,對于學科類機構而言,絕對是一個機會,周一到周五機構做托育,周末適當開展藝術、體育類的項目,有了周一到周五的粘性,周末絕對不會缺生源。而三個月的收費制,我們也可以采用押一付三模式,就像租房子,一次簽一年,壓一個月押金,付三個月學費,降低學員流失率。
理念和學科無關,學科和素質無關,如果還只會鉆校內作業和考試漏洞的機構,和只會應試技巧和超綱教學的老師,任何擦邊球都會被干掉,而在新一代教育培訓從業者眼里,哪怕是語數外都能素質起來,真心做素質,哪怕語數外,都將被鼓勵。
我們要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體現我們的真正價值。我們要做國家認可,家長滿意,學生喜歡的教育機構。
亂局之中,如何讓機構快速突圍破局重生?風口之上,如何讓校區快速成長乘風而上?轉型之際,如何讓校長快速升級激活團隊?
郎培重磅推出《順勢而為,升級制勝》線上體系課,分別從《教培業升級落地方案班》和《教培業運營管理全維升級實戰班》兩個維度幫助校長打破固有理念,重塑商業模式,從十大轉型發展方向解析,找到最適合校長的賽道與方向,學科類機構要突破限制,回歸教育本質,制定合理戰略,驅動學校發展,利用新模式、新方法擺脫困境,實現雙贏;非學科類機構要全副武裝、全面升級,積極應對來勢洶洶、無比慘烈的市場競爭,通過落地實操開拓思維,實現目標。

《順勢而為,升級制勝》是一堂為校長指方向,為教培人謀出路的破局課。我們要拒絕恐慌、拒絕焦慮、拒絕盲從,明晰光明的前景,堅定“突破”的決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通過精細化管理,打造高效能打團,實現躍進式發展。
你可以繼續等待轉型時機,但風口只這一次,機會只這一次,成功也只一步之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