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規劃高度強調產業升級,產業園區居住配套匱乏亟待解決
- 2020年12月24日 來源:互聯網
提要:在產品運營角度看,樂璟生活社區完成從簡單集宿功能的“1.0版本”到復合生態配套的“2.0版本”的進階。
日前,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目前各地政府正根據這個方向及大框架,具化落地細則,而人成為這背后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時下,各地政府正面臨著“如何引得進人,用得好人,留得住人”的終極命題。
人才流入可以良好的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對于生產,人才的流入能從邊際上改善生產要素的供應——既包括勞動力數量、質量、年齡結構,也包括資金(通過儲蓄、納稅、社保等形式)、技術(包括引進新技術、試錯型技術進步等)和數據要素的積累。對于需求,人才流入既能直接拉動消費與住房銷售,也能間接影響企業投資的增速與方向。更為重要的是,人才流入會產生聚集效應,提升資源整體配置效率,進一步促進產業經濟的發展。
從“孔雀東南飛”到“人往產業走”
地方政府積極構建
經濟運行和人口流動之間的良性循環
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是“人往高處走”,隨著各個城市不同的發展進程,人口自然向經濟更發達、收入水平更高、更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地區流動和集聚,直至該地區人均收入與其他地區持平,即各地區經濟份額與人口份額的比值趨近1,形成區域發展的相對平衡。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長三角等沿海經濟發達區域對于流動人口有著天然的吸引力,一度形成了“孔雀東南飛”之勢,但這個情況正在發生局部改變。
隨著地區經濟發展格局以及產業分布的轉變,“人往產業走”成為主要趨勢。資料顯示,產業園區上市公司正紛紛以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中心進行戰略布局下沉,中部崛起明顯,二三線城市核心地段資源受追捧。和產業園規劃布局形勢相一致,勞動者也不再一味追求大城市,而是跟隨地方產業經濟的蓬勃發展,選擇符合自己職業規劃、能滿足自己生活需求及人生期待的城市深耕發展。
以恒大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人才吸引力報告”)顯示,深廣杭寧渝漢人才凈流入占比逐漸上升。以杭州為例,基于互聯網及電商產業的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2016-2019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0.8%、1.0%、1.2%、1.4%,始終為正且逐年攀升;得益于信息技術產業等的發展,重慶的人才凈流入占比也在2018年由負轉正。隨著產業經濟的繁榮發展,這些傳統意義上的非一線城市正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更好的收入增長預期、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等諸多利好進一步吸引勞動人口流入,為之提供就業、創業的沃土。
在“人往產業走”的當下,區域城市正在逐步形成經濟運行和人口流動之間的循環。而決定這個循環性質(良性VS惡性)的則是區域城市對于高速流動人口的承載能力,在樂業的基礎上,能否讓其“安居”,以達成地方政府、企業以及勞動者等多方共贏。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多方力量共同探索有效留人模式
正如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所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留住人的基礎是讓其“住有所居”,對城市有歸屬感。所以十四五規劃重申“房住不炒”,租購并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這背后是國家對于【民生福祉】的高度關注,各地政府及各方社會力量正在探索和實踐。

以產業園區的地方政府為例,正在通過“工改租”、“集體用地”等途徑向市場上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其中有不少面對產業一線的基層勞動群體。作為雇主企業,除了尋求園區周邊的居民宿舍,也選擇安全、價低的職工宿舍、藍領公寓等房源來解決員工住宿問題。在這些房源中,我們還能看到銀行系統在租賃住房發展中起到的“加速”、“保障”作用。今年5月,中國建設銀行與廣州、杭州、濟南、鄭州、福州、蘇州共6個試點城市簽訂《發展政策性租賃住房戰略合作協議》,計劃提供1900億元貸款,支持6個城市3年籌建80萬套政策性租賃住房,由政府給予政策支持,企業和機構投資建設,面向城鎮無房常住人口供應小戶型、低租金房源。
市場呼吁產業園居住配套產品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住有所居”已基本達成,但距離通勤自由的“住有宜居”還有很遠的距離,尤其是對于位于“偏遠”地區的產業園來說,老舊廠房、臨時宿舍棚已成為常態。這與90后、95后甚至于00后的居住需求完全不匹配,成為他們離職,甚至于離開這個城市的導火索之一。
貝殼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畢業青年選擇就業城市時,主要考慮因素”中。“看好城市發展”和“優質的工作機會”之后,緊隨第三位的是“宜居”。
什么是宜居?
首先是安全。老舊廠房、臨時宿舍存在一些安全隱患,比如私拉電線、線路老舊等,極易引發火災。所以,為產業園提供的居住產品必須是符合國家住宅安全標準的,不能存在群租等亂象;
其次是環境好,干凈舒適。臟亂差是廠房宿舍給人的較多印象,因為沒有專人運營管理。所以,要想為員工提供干凈的環境,就必須要派專門的人對之進行管理。同時在產品設計上,也要貼合他們的需求,比如說獨立衛浴,甚至于智能家居等。
然后是便捷。一個是通勤的便捷,另一個是生活的便捷,后者已經成為產業園員工的核心痛點。
最后是娛樂性。對于產業園內的員工而言,上班之余需要有空間或是娛樂設施去承載娛樂需求,因為日常的娛樂場所一般都會設置在CBD而不是產業園。

未來,隨著00后、10后等更年輕的勞動者不斷加入,需求將越來越豐富。
作為他們的雇主,各大用人單位其實深諳此道,他們也希望能為員工提供良好的住宿條件,讓員工有歸屬感,以此進行更好的管理,長期為企業創造價值。無奈,市場上該類產品供不應求,甚至于周邊市場根本就沒有供應。有些“財大氣粗”的企業選擇自建,但建好后如何管理又成為一個大難題,更何況如此這般的耗時耗力,并不是一般企業能承受的。換言之,產業園區正迫切需要借助成熟的居住配套設施為之解決這個難題,有效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轉變升級,最終反哺地方產業經濟快速發展。
從個性化定制到標準型輸出
越來越多的企業“致敬”城市勞動者
所幸,這個需求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看見,新玩家頻頻入場。據邁點研究院藍領公寓品牌指數榜單收錄的品牌而言,已經從一開始的安歆樂寓、筑夢居公寓,擴大到樂璟生活社區、魔方 9 號樓、華舍公寓、麥家青寓、合景陸舍、菁舍青年公寓、碧咚公寓、起程公寓、新起點連鎖公寓、輕松寓等。大家都在利用在這個行業積累的經驗,為產業園企業提供員工住宿解決方案。這里面有個性化的定制型產品,也有穩定輸出的標準型產品。
以剛完成和新起點公寓戰略合并的安歆為例,安歆集團今年就聯手建信住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在杭州打造了建設銀行版首個政策性租賃住房標桿項目——CCB建融家園·普坤社區,是個性化的定制型產品。
而從最大體量的基層勞動者需求出發,并提出了“勞動者家園”概念的中富旅居旗下的LOGIN(樂璟)公寓社區品牌(以下簡稱“樂璟”)已經在穩定性的輸出標準型產品,以匹配產業升級發展需求的人才安置問題,為園區企業提供高品質、高性價比、標準化的“生活+商業”住宿類產品及服務,滿足企業的各類需求并提供整體住宿解決方案。

在品牌發展角度看,樂璟生活社區有別于市場其他公寓類型產品資金鏈高壓下的單打獨斗、以及政策性租賃住房的運營管理缺失。樂璟與園區政府、銀行的通力合作,通過三者資源聯動互補來租賃改建、管理和收購集中式存量物業,構建適合勞動者長期居住的生態型大社區。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園區政府旗下的國有企業提供產業園區內的存量物業資源、當地銀行提供存量物業改建的資金貸款、運營公司負責項目前期改建、修復以及后期運營支持,解決廣大勞動者安居樂業的需求,成為產業園區發展的居住配套服務。
這樣的操作模式將有效規避目前市場上因“高收低租”、“長收短付”等引發的一系列民生問題。如樂璟于2017年推出的首個大型生態“勞動者家園”——潤家樂璟生活社區為例,就是由蘇州恒泰、中富旅居以及建設銀行聯合打造的,實現政府+企業+銀行的優質資源互補,為周邊產業園區里的基層勞動者們提供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居住環境,并得到了當地政府、周邊企業的高度認同。

在產品運營角度看,樂璟生活社區完成從簡單集宿功能的“1.0版本”到復合生態配套的“2.0版本”的進階。樂璟不僅利用自研的“樂享住”社區安全管理系統,將整個社區的人防、安防、技防全部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安全系統。還通過對原社區的修復改造,增添了大量生活配套設施和服務,比如美食廣場,咖啡奶茶店、生鮮超市、健身房、籃球場等,全方位滿足園區內勞動者們的多樣化生活需求,更能輻射到周邊產業園區及居民區,形成規模集聚效應,帶動社區及周邊的經濟活力。此外,樂璟生活社區還上線官方網站與APP,連接線上與線下,以高效智能化的“大社區”解決政府與企業關注的人才安居問題。
當下,我國經濟正處于城市群聯動和都市圈輻射時代,又將迎來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人口成為必爭的戰略資源。未來,“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人的城市才能搶占發展先機 ,但這不是僅憑政府單方面的力量就能做到,也不是一家住宿服務商就能滿足,而是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一起探索更多良好的模式,研發更多符合勞動者群體需求的產品,為之提供美好的體驗,共促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