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殘基會心系蒙冀,堅持助殘扶貧十余年
- 2020年12月22日 來源: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回首多年來,在對口幫扶內蒙古和河北兩地的過程中,北京市殘基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對待每一個殘疾人。正如北京市殘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亮所講的,“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
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積極響應黨和國家號召,在過去十多年中深耕“助殘扶貧”公益領域,先后投入數百萬元,對口幫扶內蒙古和河北的貧困旗縣,堅持做到有精度、有廣度、有溫度的助殘扶貧,捐出一份愛心,奉獻一片真情。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回首多年來,在對口幫扶內蒙古和河北兩地的過程中,北京市殘基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對待每一個殘疾人。正如北京市殘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亮所講的,“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
助殘扶貧,溶于血液骨骼的基因
2009年,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從成立之初起,基金會的宗旨就是扶殘助殘,將助力殘疾人脫貧作為基金會重要工作之一,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幫助殘疾人脫貧的工作中。
早期,基金會推出“隱形的翅膀”公益項目,向社會募集資金,用于走訪、慰問和幫助北京地區的困難殘疾戶,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以及助學助行等問題。
雖然基金會處于成立初期,公益項目設計簡單樸實,形式也沒有聚焦到特定群體,但是“助殘扶貧”的理念,早已在基金會的成長過程中溶于血液,深入骨髓。基金會不斷努力幫助殘疾人脫貧,讓他們更加幸福更為尊嚴地生活。這種信仰具有莫大的力量,可以點亮黑暗,溫暖心靈。正如“潤物細無聲”的細雨,看似平凡,但它貢獻了一分熱情,一份赤誠的愛。
京蒙攜手,對口幫扶初體驗
北京和內蒙古兩地對口幫扶的關系由來已久,隨著黨和政府對殘疾人事業的關心,在推動整個公益事業發展的新形勢下,2014年起,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對內蒙阿拉善、興安盟和河北省等地進行了幫扶工作。
助殘幫扶有很多形式和內容可以進行,究竟應該提供怎樣有效的幫扶給內蒙各地旗縣。為此,基金會與對口旗縣進行了多次溝通與了解。對于殘疾人來說,康復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基金會從源頭做起,幫助內蒙同胞先把殘疾人康復中心建起來,匯集當地有需求的殘疾人和殘疾孩子,通過康復改善他們的身體機能,增強他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能力。
2014至2015年,北京市殘基會先后為阿拉善殘疾人康復中心捐贈價值二十五萬元的康復器材,為興安盟殘疾人康復中心捐贈十萬元,建立愛心康復室。
深度對口幫扶,貫徹落實精準扶貧
2018年,北京市殘聯納入了北京市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內蒙和河北受援地區的殘疾人脫貧幫扶工作進入到新的階段。北京市殘聯相關領導親自帶隊前往內蒙和河北進行有序對接,與當地扶貧辦和殘聯一起進行調研,制定相應工作方案和幫扶的意向。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一年。北京市殘基會向河北保定市望都縣殘聯捐款十萬元,為全縣有需求的殘疾人配發輔具。由于疫情,承德市灤平縣農產品滯銷,基金會聯絡北京愛心企業,幫助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在赤峰市寧城縣調研時發現,當地殘疾人股骨頭壞死情況嚴重,基金會特捐贈十萬元給當地殘聯,用于更換股骨頭,幫助解決殘疾人行走困難問題。
雖然捐贈款項額度并不大,但它卻發揮著引領作用,代表著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精準扶貧中。扶貧并不是政府的事,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必將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扶貧力量。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精準扶貧,關鍵在于“精準”
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亮講到,把幫扶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必須要做到精準。
聚焦“精準”,首先要“精準識別”,把需要幫助而且必須要幫助的人和物梳理出來。把需求了解清楚,才能便于基金會有針對性動員社會力量募集資金和物資,真正改善受助人生活,幫助他們真正脫貧。
近幾年,基金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與理事單位、愛心企業和企業家一起,在內蒙和河北兩地深入走訪,調研考察,目的就是為了真正摸清楚當地受助群體的真實需求。足跡遍布近二十個困難旗縣,尤其是興安盟扎賚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烏蘭察布商都縣、化德縣,通遼市奈曼旗、科左中旗,張家口崇禮沽源、保定淶水等曾經的國家級貧困旗縣。
聚焦“精準”,更需要“精準施策”,把對受助人的幫扶要與他的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與技能相匹配。對于牧區殘疾貧困戶,如果捐贈一臺拖拉機,他不一定能夠使用,但是如果捐贈十只羊,他可以依靠養羊脫貧,實現可持續增長。扶貧不是救濟,不是一次性給多少錢,扶貧是幫助貧困戶走出貧困,能夠有一個長期穩定的出路。
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認真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態度。“精準扶貧”更是如此,扶貧要精準,精準要落實。有了這股認真的勁兒,迎難而上,只爭朝夕,脫貧攻堅戰必勝無疑。
我在內蒙有只羊,消費扶貧新思路
2019年,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與順義殘聯交流時,了解到通遼市科左中旗當地肉羊和當地殘聯合作社資源,于是聯合順義區工商聯,共同發起“我在內蒙有只羊”消費扶貧類公益項目。北京地區愛心企業和愛心市民2000元購買一只科左中旗羔羊,來年春節前即可收到宰殺分割包裝好的科爾沁草原肉羊。
項目的目標旨在真正幫助當地建檔立卡的殘疾貧困戶,讓受援地區的產品變成商品,讓購買者有所收獲,同時讓受助者也保有尊嚴,靠自己勞動所得改善生活水平,有所增收,生活更加幸福。
2019年是項目運行第一年,也是試驗性摸索階段,成功賣出兩百只羊。2020年項目進行了優化,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共認購522只羊。兩年時間,基金會向科左中旗殘聯共捐贈近150萬元。
公益不是純粹的捐款捐物,通過購買服務的消費扶貧方式,是非常好的思路。一個好的公益項目,不在于前期規模有多大,關鍵在于后續的影響力和引領力。一塊石子落在水里,泛起了漣漪,還會逐漸擴大。公益幫扶,正如一個引爆點,能夠動員更多的社會愛心人士、社會力量加入到助殘扶貧公益事業。
理事會成員單位鼎力支持
“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正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的理事會匯聚了各行業精英領袖和單位,大家高度重視助殘脫貧攻堅工作。
在對口幫扶內蒙古和河北過程中,基金會得到了眾多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單位的大力支持,不僅僅慷慨捐贈,還經常跟隨殘聯和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一同前往貧困旗縣調研,積極參與基金會組織的助殘扶貧活動。
2019年北京市殘聯領導、北京殘基會秘書長、理事單位成員等共同前往烏蘭察布化德縣調研。當地殘疾女青年張麗娜一手建立了溫馨家園殘疾人活動中心,她把化德縣殘障人士集中到溫馨家園中,通過手工編織、刺繡等方式制作汽車坐墊和中國結等物品。張麗娜提起每到冬天大家最害怕的就是下雪,殘疾朋友往返于家和溫馨家園路上,有的搖著輪椅,有的拄著拐杖,行動不方便,極易發生危險。隨行的北京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北京順豐工貿集團董事長安鐘巖當即捐贈一輛轎車,并且把現有的一百個汽車坐墊一次性全都買下。
聲聲問候顯真情,濃濃牽掛暖人心。公益是一種情懷,也彰顯了理事單位、愛心人士和企業的責任感,眾志成城,其利斷金,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獅子會,公益幫扶重要力量
在扶貧攻堅力量中,社會組織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獅子會北京代表處在北京有近兩千會員,七十多支服務隊,他們一直積極參與扶貧公益,除了物資捐贈外,還為貧困旗縣提供公益服務。
扶貧先扶智,獅子會成員通過多種方式,幫助貧困旗縣的百姓樹立信心和自信。在內蒙古興安盟扎萊特旗,獅子會與當地貧困村簽訂了一對一幫扶協議。
堅持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簡單,堅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獅子會成員就是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堅持,他們將公益捐贈與公益服務幫扶結合起來,讓助殘扶貧更加有成效。
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既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也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不管多么小的事,只要堅持去做,終能成大器。北京市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多年來堅守助殘扶貧公益事業,時刻心系對口幫扶的內蒙古和河北兩地貧困旗縣,累積捐贈數百萬元款項。善款雖小,彰顯大愛,這其中匯集了無數愛心人士和愛心企業的力量,為內蒙古和河北殘疾貧困家庭帶去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