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社區到校園,“泥蜂”人臉識別測溫一體化應用,保衛人居安全
- 2020年10月09日 來源:廠商供稿
提要: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AI與人臉識別的應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技術,它們已經逐漸深入人們身邊,如果說人臉支付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那么人臉識別門禁終端則叩響了利用人臉技術保衛人園安全的大門。未來,“泥蜂”還將精益求精,加強人臉識別系統的建設與研發,為保護人居安全持續發力。
后疫情環境背景下,面對新冠病毒疫情的常態化,非接觸式測溫考勤及門禁的需求及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企業、商超、工地、學校、社區等公共場所都面臨智慧化升級,實現門禁、考勤及測溫一體化應用,實現疫情智能化防控,有效提高防控效率,守護人員居住、生活安全。
人臉識別門禁,打造社區智慧安防的第一步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進步,新基建時代下,加強人居安全保證、完善社區建設,已經迫在眉睫。8月2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3個國家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的意見》,鼓勵開展完善居住社區配套設施、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等行動。
根據意見要求:一個完整居住社區要包括一個社區綜合服務站、一個幼兒園一個老年服務站、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綜合超市、多個郵件快遞服務設施等。如此建設于居民而言可謂一把雙刃劍,加強了社區服務的完整性及便利性,也增加了社區人員的流動性,對社區居住安全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社區服務中,居住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在本意見中,公安部也要求加強推進社區智能安防設施及系統建設。
社區引入“泥蜂”人臉識別系統,打造智能安防,提升人居環境的安全度。尤其在今年疫情背景下,通過出入口的人臉識別終端,可以實現戶主的出入門禁通行、疫情防控、外來人員管理等功能。安裝帶有無接觸自助測溫功能的人臉識別終端,在居民出入時,一秒就完成無接觸自動測溫和身份識別兩個環節,提升出入門禁、訪客登記和防疫測溫的效率,將防疫措施做到無人化精細化。與傳統的手持測溫儀器相比,測溫人臉識別門禁一體機可以實現非接觸測溫,快速篩查體溫異常人員,實現體溫測量數據記錄,方便管理人員進行數據追溯。
人臉識別終端在便捷疫情防控的同時,完善社區安防設備,大大鞏固了社區居住安全環境。
AI考勤測溫終端助力校園安全把控
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諸多行業都停擺,原本寧靜溫馨的校園也因此被置于危險之中。莘莘學子們在家守著手機、電腦,上了整整一個學期的網課,終于盼來了返校時節。錯過了鶯飛草長,不能再辜負丹桂飄香。如何在返校高峰及平日的師生進出校園期間做好疫情防控,是當下的重中之重,必須執行嚴格的篩查監測措施,尤其是返校師生的體溫篩查檢測,是防控學校疫情聚集交叉傳染的關鍵措施。
“泥蜂”人臉識別測溫門禁的兩大技術要點是紅外熱成像與人臉識別。通過對目標的紅外輻射探測,加以信號處理、光電轉換等技術手段,將實際探測到的目標熱量進行精確量化;而后者則精準鎖定面部,將測溫目標與周圍環境進行精準"分割",在檢測到人臉后才激活測溫模塊,防止高溫的干擾物如手持的溫水等的影響,幫助紅外測溫更加精準。
相較于傳統的刷卡門禁與手持測溫計測溫的方式,人臉識別測溫門禁一方面減少了校園卡等的使用,有效防止了丟失、冒用現象的發生;人臉信息又具有唯一性,確保門禁系統有效工作。學校宿舍相對家庭小區環境更加擁擠,人員更加密集,人臉識別終端的云平臺,能夠加強校方管理,同時也保證師生居住安全。另一方面,泥蜂“無接觸”的驗證方式與測溫方式,在保障校園安全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的落實。
保護人員安全,AI人臉設備無微不至的應用場景
首批15輛自帶人臉測溫功能、紫外線自動消毒的新能源公交車8月底在上海浦東454路上投運。車輛前門設置一塊液晶屏,當乘客投幣刷卡或掃碼時,可同時進行臉部識別,并顯示體溫,如乘客未戴口罩,還會有語音提示,數據將被實時上傳到后臺,必要時可進行追溯。對于上車多了這樣一個步驟,乘客們大多表示理解和支持,乘坐也將更安心。
“泥蜂”人臉識別測溫考勤一體機也可以在辦公場所的進出安裝應用,根據場景實際需求及考勤規則設置考勤時間,人員“刷臉”考勤,系統實時準確的記錄人員考勤情況。管理人員可通過管理后臺隨時查看人員考勤狀態,數據一目了然,方便查詢。增添了AI人臉測溫的考勤系統,加快考勤進程,保障辦公人員健康。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進步,AI與人臉識別的應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技術,它們已經逐漸深入人們身邊,如果說人臉支付技術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那么人臉識別門禁終端則叩響了利用人臉技術保衛人園安全的大門。未來,“泥蜂”還將精益求精,加強人臉識別系統的建設與研發,為保護人居安全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