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濟董村戲臺
- 2020年09月08日 來源:廠商供稿
提要:山西是戲曲的搖籃,省內眾多的古戲臺更是其戲曲文化繁榮的實證。位于永濟市的董村戲臺,可謂是山西古戲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目前存世稀少元代建筑風格古戲臺之一。2019年10月,董村戲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是戲曲的搖籃,省內眾多的古戲臺更是其戲曲文化繁榮的實證。位于永濟市的董村戲臺,可謂是山西古戲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也是目前存世稀少元代建筑風格古戲臺之一。2019年10月,董村戲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濟董村戲臺,一座具有近700年歷史的古老戲臺,一方舞臺,幾段蒲劇,唱盡世間情。
董村戲臺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下有石砌臺階,高1.3米,東西長11.4米,南北寬11.4米。前臺中央懸清光緒二年“遏云樓”木匾一塊。
據遺存的碑石記載,董村戲臺初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歷經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嘉慶二十年(1819年)兩次重修。
雖歷經近700年的風雨,但今天的人們依然可以從戲臺飽經風桑的雕梁畫棟中找尋戲臺當年的繁盛光景。董村戲臺伴隨著元雜劇應運而生。見證了元雜劇的登峰造極。
永濟,古稱蒲州,這里是元雜劇扛鼎之作《西廂記》的發生地。可想而知,從元代開始,在董村戲臺,《西廂記》就開始了一幕又一幕的演繹。
而后,歷經明清,元雜劇雖然衰敗,但董村戲臺沒有荒棄。以戲臺為傳播載體,蒲劇——一種新的傳播媒介開始被大眾所接受、熟知。
歷史上的永濟,因地理位置的宜居性,人文薈萃的絢麗性,造就了文化繁榮的獨特性。蒲劇的誕生,則是常理之中的事情了。
蒲劇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強烈的節奏,響亮的板鼓,激越的梆子,高亢的唱腔。永濟的百姓不僅愛看蒲劇,人人也都能哼上幾句。
蒲劇的前身是蒲州梆子。及至清代,蒲州梆子戲班已林林總總,演員技藝高超。乾隆版《蒲州府志》記載,時“(蒲州)州縣多樂伎”。可見得,此時的蒲州梆子已達到鼎盛期,并傳至全國各地,促進了各地梆子戲的誕生和繁榮。
人們眾所周知的山西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上黨梆子,以及陜西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徐州梆子等,都認蒲州梆子為鼻祖。可以說,蒲州梆子不只是一個象征地域文化的藝術,而是催生了中華梨園舞臺百花齊放一個高境界的藝術。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蒲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做為傳播載體的董村戲臺,記錄了蒲劇千百年來的興衰沉浮。今天的董村戲臺,蒲劇依然在上演。每逢唱戲之日,鄉親們必從十里八村趕來。《西廂記》《天仙配》《竇娥冤》《表花》《柜中緣》《單刀赴會》等蒲劇經典曲目在戲臺上反復演繹,永濟的百姓從牙牙學語到白發蒼蒼,聽了幾十年依然百聽不厭。對于戲曲的熱愛,永濟人延續了一代又一代。即便是未來,這方土地生活的百姓,依然會追溯著先人的步伐,將蒲劇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