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臺大米:跨越數百年的質量之約
- 2020年05月19日 來源:北方企業新聞網
提要:時下,全國各地正在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這與質量碼的設計不謀而合,雙方合作,可快速落地應用。
魚臺,因境內遺有魯隱公觀魚臺而得名。千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為濟寧魚臺縣送來肥田沃土,魚臺大米享譽四方。
明清時期,魚臺縣就有種植水稻列為貢賦的記載。清康熙《魚臺縣志·賦役志》載明季舊款:“又兌軍攢運米一千一百石,外加耗二百七十五石……”
魚臺大米,當地特色農產品、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但近幾年屢遭假冒偽劣侵擾,區域品牌提升受阻。
2019年,全國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到魚臺調研,建議通過質量碼平臺,破解區域質量提升與品牌培育問題,保護、提升魚臺大米品牌聲譽。
浪潮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社會責任,以區塊鏈為核心支撐技術,融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基礎設施,打造了基于“質量碼”的全要素質量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和質量提升支撐服務體系,扎實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滿足企業通過塑造和培育質量品牌帶動市場效益提升的核心訴求,增強人民群眾對高質量和美好生活的獲得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力,為高質量發展和品牌提升提供新動能,助力國家質量強國戰略實施。
“老百姓的需求很強烈,出了質量碼之后,一掃會有檢測報告給到消費者。”孫丕恕表示,質量碼的平臺生態,有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多方,政府很大一個體現是公信力,比如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對產品進行認證。
時下,全國各地正在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這與質量碼的設計不謀而合,雙方合作,可快速落地應用。
浪潮質量鏈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商廣勇表示,針對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推廣中的主體特點和訴求,質量碼設計了“一輕一重”推進策略,分別通過“合格證”小程序和企業服務平臺實現。
“利用信息化技術,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我們局通過引入質量碼平臺,構建了完善的農產品品牌提升體系,對魚臺特色農產品進行了標準化打造。”魚臺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趙千里點贊質量碼。
以魚臺大米為例,引入質量碼平臺后,魚臺大米將關鍵質量數據寫入區塊鏈,可追溯不可篡改,相當于有了電子身份證。通過掃碼,可清晰看到大米從生產到餐桌的每個環節,破解了魚臺大米的銷售瓶頸。從明清時期的貢賦,到如今的名品,魚臺大米跨越數百年,質量亙古不變、歷久彌新。
5月14日,魚臺縣的農產品商劉彪正在清點一批發往湖北的大米,銷售良好令他眉笑顏開:“這一車大概裝了35噸,在往年,現在的季節,這樣的噸位是不可能再有了”。
截至目前,質量碼平臺服務已覆蓋全國30個省份、107個地市、2400余家企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及區域質量品牌提升的價值正在釋放,惠及更多區域特色品牌及行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