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部:全力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
- 2022年07月22日 來源:中國證券報
提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下一步,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84.92億元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
● 本報記者 張軍
7月21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半年,全國共審批4.78萬個項目環評,涉及總投資超過8.4萬億元,同比上升28.9%。
生態環境部表示,下一步將抓緊推動出臺《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下半年將加大工作力度,更好發揮“三本臺賬”機制作用,主動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嚴守生態環境底線,切實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貢獻。專家表示,環評作為重大投資項目落地的重要一環,明顯提速有利于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提高審批效率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今年以來,生態環境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生態環保工作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考量,堅決扛起生態環境部門在穩經濟大盤這個大局中的責任。一是印發實施《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二是依托環評審批“三本臺賬”全力服務重大項目環評。今年上半年,生態環境部共審批重大項目環評文件91個,其中鐵路、水利、交通重大基礎設施和煤炭保供等項目45個,涉及總投資約7000億元。三是持續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加快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落地應用,持續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全面推行排污許可“一證式”管理。
劉志全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繼續指導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全力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保障,創新服務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同時在環評審批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守住生態環境底線。
“環評作為重大投資項目落地的重要一環,明顯提速有利于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中泰證券政策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楊暢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在地方政府專項債及政策性金融債帶動下,未來基建項目的實物工作量有望加快形成。
記者注意到,此前發布的《關于做好重大投資項目環評工作的通知》提到,各省級生態環境部門要摸清底數,參照“三本臺賬”內容和格式,建立重大投資項目環評管理臺賬,重大投資項目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確定的范圍執行。
劉志全表示,下半年,將加大工作力度,更好發揮“三本臺賬”機制作用,主動服務重大項目環評,嚴守生態環境底線,切實為穩經濟促發展作出貢獻。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表示,今年上半年審批通過的環評項目中,生態環境部重點服務了一批鐵路、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和煤炭保供項目。預計接下來將有序推進“雙碳”工作,更好服務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逐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
全國碳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上線交易。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5億噸,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下一步,將堅持全國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豐富交易主體、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
國海證券表示,未來碳市場建設的重點工作或包括以數據質量管理為重點,加快完善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管理機制;做好2021年度碳排放報告核查和配額分配相關工作,加快建立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等。
生態環境部表示,下一步將抓緊推動出臺《空氣質量全面改善行動計劃》,實現PM2.5和O3協同控制,全面改善環境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