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質量發展大勢未變 經濟將加快恢復企穩回升
- 2022年05月17日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倪銘婭
提要:盡管疫情短期影響較大,工業生產明顯承壓,但新動能行業彰顯韌性,工業生產大局總體穩定。“全國疫情已經呈現好轉跡象,目前上海、吉林等受疫情沖擊嚴重地區開工率已明顯提高,物流暢通速度加快,企業逐步走出疫情影響,工業生產觸底反彈的動能正在集聚。”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湯魏巍說。
宏觀政策調節加大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韌性彰顯
高質量發展大勢未變 經濟將加快恢復企穩回升
“總的來看,這些都是由于疫情沖擊帶來的短期變化,都是階段性和外在的。”對于4月經濟數據下滑,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5月16日表示,疫情擾動不會改變我國經濟平穩運行趨勢。在各項政策支持下,國民經濟將會加快恢復,實現企穩回升。二季度經濟會保持較好增長態勢,三大需求都會保持一定增長,尤其是投資仍會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因素。
國家統計局5月16日發布數據顯示,4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1.1%。專家表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沒有變,韌性足、潛力大、空間廣的特點也沒有變。專家建議,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形成合力,為困難行業、企業紓困,提振國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加快企穩回升。
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未變
受疫情沖擊,4月主要經濟指標明顯下滑。國金宏觀首席經濟學家趙偉認為,經濟最差的階段或已經過去。伴隨疫情影響逐步消退,物流從4月中旬開始持續改善,上海等地復工復產也在加快推進。中觀數據顯示,部分生產活動已持續修復。
“總的來看,4月份疫情對經濟運行造成較大沖擊,但這種影響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發展預期目標有利條件較多。”付凌暉說。
具體而言,我國經濟體量可觀,抗風險沖擊韌性強。疫情沖擊下,我國糧食和能源等基礎工業保持增長,為抗擊疫情、推動經濟恢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關系居民基本生活的物資供應充足,市場價格基本平穩,維護了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保障了社會大局穩定;宏觀政策調節加大,經濟運行有望加快改善。
此外,疫情沖擊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韌性彰顯,發展繼續好于傳統行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態勢持續。高技術產業增長較好,4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好于全部工業。
“現在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擴大內需、助企紓困、保供穩價、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顯效,5月份經濟運行有望得到改善。”付凌暉說。
工業生產觸底反彈動能正在集聚
盡管疫情短期影響較大,工業生產明顯承壓,但新動能行業彰顯韌性,工業生產大局總體穩定。“全國疫情已經呈現好轉跡象,目前上海、吉林等受疫情沖擊嚴重地區開工率已明顯提高,物流暢通速度加快,企業逐步走出疫情影響,工業生產觸底反彈的動能正在集聚。”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湯魏巍說。
生產方面,新動能彰顯韌性。4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新動能增長引擎作用繼續顯現。1至4月份,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5%,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均增長14.0%,增速在兩位數以上。
投資方面,投資持續增長有較好支撐。從先行指標看,1至4月份,新開工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28%。投資到位資金中,國家預算資金同比增長29.7%,自籌資金同比增長13.5%。“隨著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逐步顯效,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加大,專項債發行使用加快,投資要素保障不斷增強,投資拉動作用有望進一步發揮,推動經濟穩定運行在合理區間。”付凌暉說。
消費方面,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生產生活秩序將逐步恢復到正常狀態,前期被壓抑的消費會逐步得到釋放。付凌暉表示,4月中下旬以來,國內疫情整體趨于下降,上海和吉林疫情逐步好轉,有利于創造適宜的消費環境。同時,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加強援企穩崗擴就業將保障居民消費能力,加之促消費各項政策顯效,我國消費恢復態勢有望得到延續。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表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有效控制相關風險,僅靠自身潛力和韌性還不夠,當務之急是綜合施策著力擴大內需,尤其要全面深入挖掘消費增長潛能。
更多穩增長政策在路上
專家認為,疫情對經濟的沖擊主要體現在二季度,下階段應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促進經濟加快企穩回升,預計更多穩增長政策將出臺。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下階段,要盡快控制疫情,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宏觀政策要聚焦穩就業、穩物價、穩增長等目標,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形成合力為困難行業、企業和個人紓困,提振國內有效需求,盡快扭轉預期,促進經濟加快企穩回升。
“預計后續各類穩增長政策會繼續出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宏觀經濟研究室執行副主任孫超說,比如,各地近期在調整預售資金監管、房貸利率、首付比例等房地產領域的政策。此外,財政政策持續發力,預計二三季度的基建投資將繼續處于偏強狀態。
此外,專家認為,后續可出臺更大力度的穩增長政策。比如,加大房地產因城施策力度,圍繞汽車和家電等大件消費出臺支持政策,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基建投資等。
穩增長政策效果有賴于疫情防控成效。孫超表示,需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